(攝於布魯塞爾。) 用一首歌當背景樂:落葉(Les Feuilles Mortes)/Yves Montand
轉秋入冬,在皇宮前的公園捕捉秋天最後的凋零。
八月底剛來的時候,九點天都還亮著,而現在,不到五點天就黑!
上次看比利時的氣象預報,除了氣溫、降雨機率基本的資訊,還有一項是告訴你今天我們又少了多少日照時光,多麼讓人感到鬱卒!!
天陰,葉紛紛轉紅,樹梢還有些許帶著夏的溫熱捨不得染橘
氣寒,樹叢如花蔟,枯葉隨風凋落在大地作沉寂前最後燃燒
就要進入下一個季節,秋天卻美得不像樣,讓人就要忘記隨後的酷寒
和童書上的四季圖畫一樣,春是融雪百花開,夏是鮮綠陽光,秋是金黃橘紅,冬想是白雪靄靄吧
中緯度的地區,四季景物的轉換相對明顯。
除了季節更遞,還想紀錄一點生活所見。(如標題XD)
教室裡,除了剛入大學以及20出頭的青年學子外,時常可見得幾位頭髮斑白的學生。
少了稚氣,多了沉穩。
我在德文班上和一位阿姨聊了起來。
頭髮猶黑,臉龐有歲月的痕跡,看上來不及花甲也有五十歲數罷
原來她來自另一塊遙遠的陸地-智利,來比利時定居已經11年了!
她害羞的說,自己已經年紀一把又重拾課本,和年輕學子一起修課。
我則和她分享了我的日文同學。今年暑假跑去上了零星幾門課,坐在我隔壁的同學是一位髮如雪的婆婆
我其實看不出來,直到聽老師說才知道她竟然已經七十歲了!
她講話輕輕的不聒噪,時常自嘲自己記憶力不如我們年輕人
但是瞧她課本上滿滿是畫記,都是課前預習的。
老師教過的平假名,她回去練習寫好多遍,整張紙都是あいうえお。
課本上的字太小,她就先將每個字詞看懂,自己放大寫在一旁。
她的認真讓我感動。
我想起了一項實驗。
在普通心理學通識課程上,教授說過關於小貓及老貓的實驗。
(當初的簡易筆記)
PPT上兩張影像,一張是小貓的神經元,一張是老貓的神經元
可以看出小貓的神經元非常錯綜複雜,有許多細微分枝。因為學習多,刺激多。
經年累月,經常走的神經傳導路線會變粗(明顯)而反之少走的神經路線就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
相較之下老貓的神經元就單調多了。
原來我們的大腦都具有可塑性,也就是這些像是通路的神經元有可塑性,
我們經常活動、思考,神經元的連結增加,路線就會被活絡
反之,越少刺激,神經元就如經過修剪,連結越少。
看著班上這些專注的"大"學生,歲月還妄自尊大以為它能夠剝奪青春
然而我從他們的雙眸瞥見依然閃爍求知的渴望
我想這些人永遠不會老。
know more:關於這首歌Les Feuilles Mortes
關於大腦的可塑性 這是洪蘭教授的譯作之一,有鑑於先前的譯作風波,
讓我對於這本書的全然正確性有所保留,但我相信基本上這本書的意旨明確,
理論也是來自原書,應無錯誤。